老家在揚州寶應東蕩水泗鄉,那里河網縱橫,是有名的偏僻旯旮。歷史以來,交通非常不便。若需到鄰近的村莊和鄉鎮,都得勒著一條篙子撐船才行,如果一時找不到船,就得搭順便船,那就要早早地站在大河邊耐著性子等,俗話說“隔河千里遠,要得有慢慢守!”從前的家鄉,沒有船真是寸步難行啊!
寶應縣城離我們家只有五、六十里路,但在我們的孩提時代,要想到寶應去玩一趟啊,真是談何容易!我和小伙伴們長到十幾歲時,好多人還未到過寶應呢!誰要是能有幸跟隨父輩們到寶應去一趟,真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,回來以后總要天花亂墜地吹上一通。
從五十年代開始有了通往寶應的小幫船,那是一條載重量五、六千斤的大木船,中倉和后梢用幾道竹環支撐著,竹環上面覆蓋著十多張蘆席,成為月牙形的船蓬。五五年,我考取寶應縣中學以后,每次開學都是乘的這種小幫船,母親總是半夜就起身燒早飯,幫我拾掇行李,并準備好途中吃的路糧,然后撐船送我到8里路外的西安豐,搭乘幫船。遇到大順風還好,幫船老板扯起布蓬,下午就可一帆風順地到達寶應。如遇到頂風,兩條篙子一起拼命地撐,離開湖蕩以后,隨即上岸拉纖,撐呀拉呀,還得遙遙地坐在船上一天,有時要到晚上八、九點鐘,摸著黑向學校趕去。好多老年人回憶起當年乘小幫船到寶應的艱難情景,個個搖頭嘆息:天坐晚了,屁股坐板了,肚子坐喊了!
當時,乘小幫船要四角錢一個人呢!一般人都舍不得呀,更何況我們學生呢!每到放寒暑假,我和同學們都是天蒙蒙亮就起身,繞道步行往家趕,一個個肩背被包──被子里還裹著衣服,手拎大眼網袋──網袋中放著瓷盆、書本、什物,興沖沖地踏上回家的路,可是越往前走,背包、網袋越沉重,兩個腿肚子更是酸溜溜、結繃繃,腳上又磨起了血泡,一步一挪地趕到了西安豐鎮大河口,還得坐等順便船回家,兩眼直愣愣地盯著大河看,恨不得一下子飛到家。
六十年代起,開始有了通往鄰近鄉鎮的小幫船,有些老年人撐著載重兩、三千斤的小木船,每天早晨,她們拿著篙子在大河邊大聲喊:“往西射陽的小幫船開航嘍!”“往西安豐的,快上船嘍!”每個乘客只收一角錢,沒有錢的熟人遞上兩支八分錢一包的經濟牌香煙,開幫船的老人也就笑呵呵地讓他坐下。有了這種短途小幫船,群眾到鄰近鄉鎮買貨、趕集也就省得單獨撐船,方便得多。
七三年,鄉農機站的小機船,率先開通了往天平的小幫船,有時應顧客需要,中午和傍晚還送客到西射陽、西安豐,這是全鄉第一家開出的機動小幫船,既快捷又方便,票價只有一角五分錢,很受群眾歡迎。
改革開放后,經濟搞活了,人們的頭腦也活起來了,通往西射陽鎮、西安豐鎮、天平鄉的機動小幫船,每條航線一下子猛增到好幾班,小幫船之間互相爭客,互相競爭,又互相協調!接著又迅速出現了通往寶應、建湖、建湖縣蔣營鄉、建湖縣恒濟鄉、興化縣沙溝鎮、阜寧縣益林鎮、阜寧縣豐谷鎮等地的長途機動小幫船。八十年代真稱得上水鄉小幫船的鼎盛時期,每天清晨站在大橋上,可以看到通往各地的機動小幫船,往來穿梭,絡驛不絕,“嘟、嘟、嘟、嘟”汽笛喇叭聲,“禿、禿、禿、禿”幫船機器發動聲,此起彼伏,遙相呼應,勾勒出一派熱鬧的水鄉風光!
近年來,隨著公路和橋梁建設的迅速發展,水鄉的汽車通往四面八方,除了十幾班客車以外,還有不少的出租車、大大小小的卡車,電話一通,隨喊隨到,水鄉的小幫船也就逐漸地走了下坡,通往寶應、建湖等地的長途幫船早已因業務清淡自動停航,通往鄰近鄉鎮的幫船也逐漸減少,可人們在習慣了“出門汽車一跨”的同時,仍不時念叨著昔日的小幫船,正是那記載歷史的小幫船把一大批人從童年搖到中年,從稚嫩搖向成熟。
啊!家鄉的小幫船,一道獨特的水上歷史風景線!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